笔趣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笔趣阁 > 天策上将的历史救火从安史之乱开始 > 第13章 马嵬坡之变

第13章 马嵬坡之变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李世民本来与众臣商议着征兵的事,突然间探子带来的这个消息,确实让人措手不及。

众所周知,只要在大唐被称为某某之变,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
“你仔细说说,皇帝那里发生什么事了?”

探子便简述了马嵬坡之变的过程。

这探子是玄甲军中人,也是李世民的亲信,专门被派去找皇帝。

大唐没有手机,联络全靠人力送信。

李世民也深谙这一点,不管怎么样,他总归是要和皇帝建立起联络渠道。

所以在捋清局势之后,他就派出了三队,向北联络河北腹地的敌后唐军,向南联络江淮地区的唐军。

而剩下向西的那队,就是专门寻找皇帝行踪,见礼渠道的那个小队。

李世民原意只是找到皇帝人在哪里,以备不时之需,同时为后续派遣制使创造条件,因此也没有那么急。

向北向南的两队都已经出门了,向西的那队还等了一天才走。

探子们本来预估着,皇帝大军行进缓慢,他们快马加鞭,少则三五日,多则十几日就能赶上大军。唯一麻烦的地方就是,当今皇帝离开长安可以去很多地方,而他们并不知道皇帝的目标在哪里。

几个探子十四日出发,跑出长安城还在商量着怎么分兵呢。刚跑了一天,他们就遇到了大军。

探子们:……

探子们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,想要先混进去看看,结果这一混,就发现不对了。

他们遇上的这支军队,装备虽然没有他们玄甲军那么精良,但是不管是从精神头是气势,都不是长安刚招募上来的二流军队能比的。

他们旁敲侧击的一问,是禁军。

但是为什么禁军怎么把马嵬驿围了?

而且西门上怎么有个人头啊?

探子们悄悄打听了一下,才知道:哦,原来那个人头是宰相杨国忠的人头。

杨国忠他们不认识,但是宰相他们知道啊。

宰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他们的秦王理论上也算是宰相之一啊。

然后又有人告诉他们:韩国夫人、秦国夫人、御史大夫都被杀了!

探子们面面相觑:我们好像被卷入了什么大事。

他们随着大流,跟着禁军,围了驿站,接着就见到了当今的皇帝。

当今皇帝拄着拐杖,风尘仆仆,面容憔悴,一看就是这几天没休息好,他出门抚慰士兵,并发号施令,要让探子混进去的那只军队撤走。

军队不答应。

探子们都傻眼了:不听话的军队见得多,不听话的禁军第一次见。

然后,他们观赏了千年难遇的大戏。

皇帝与禁军统领陈玄礼的对话。

陈玄礼说:“杨国忠谋反被诛,贵妃不应继续侍奉在圣驾身侧,愿陛下割爱,赐死贵妃。”

皇帝说:“此事朕自有处置,你等退去。”

陈玄礼不动。

皇帝怒道:“你们也想造反吗?”

与陈玄礼一起的京兆司录参军韦谔,对着皇帝说道:“陛下,杨氏一族犯众怒,形势危急,安危只在片刻之间,望陛下英明圣断。”甚至以头抢地,血染面颊。

隐藏在人群中的探子就地吃瓜:跟皇帝这么说话这么硬气,这是禁军还是叛军啊。

皇帝还是不愿:“贵妃幽居深宫,如何与外人结交?”

两房僵持,皇帝身边的内侍高力士劝到:“贵妃无罪,然而杨相已死。若让贵妃继续侍奉陛下身边,禁军将士们如何安心?”

皇帝也知道,身边这群禁军是他最后的倚仗,得罪不得,只能牺牲他的爱妃。

于是,杨贵妃魂断马嵬坡。

等到禁军终于被安抚下来,探子们大胆地冲到出人群,喊道:“臣由长安而来,长安未破,臣奉秦王之命,传报陛下!”

刚失去爱妃的皇帝红着眼睛夺门而出:“你说什么?”

皇帝双目欲裂,吓了探子们一跳,连忙拱手道:“臣奉秦王之命,来告知陛下,秦王正领军抗敌,长安至臣离开时,还是大唐的土地。”

“那刚才算什么,算什么?”皇帝急火攻心,忽然倒地,晕了过去。

“陛下!”一时间又是兵荒马乱。

探子们见势不妙,当即商量让一个人脚底抹油开溜,连夜奔袭回长安给李世民报信。

“那么这场政变是由谁发起的呢?”李孝恭问道,他直接将这次的马嵬驿事件定义成政变了。

探子回报:“臣不知,据臣观察,此次政变以禁军哗变为开始,以杨国忠杨氏一族族灭为结局,陛下,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。”

“……”那他们在做什么,闹着玩吗?

“不过臣听闻,有风言风语说,是太子策划此次政变,但时间太紧,事态太急,臣没见到太子,也不知其中内情。”

太子政变?

李世民不能理解。

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是他大哥,他大哥想要他命,同时他自己也想当皇帝。

你都是太子了,发动政变图什么呢?

李世民不仅这么想,还将这事儿给说出来了。

秦王府众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
房中唯有一人神态颇异。

“崔大人这个脸色是什么意思?”还是李孝恭的眼睛尖。

“我?”崔光远突然被点到名,一愣,又想到自己那些大逆不道的想法,顿时支支吾吾起来,“没有,臣在担忧陛下的安危。”

在场的没人信。

李孝恭对着崔光远一锤:“说,你究竟在想什么?”

崔光远被捶得龇牙咧嘴,道:“不说。”

“嘿你这小子!之前你可不是这个样子的!”李孝恭道。

崔光远想起之前的谨慎唯诺,心里比了比,他现在确实放肆了许多。

“我从不以言处置人,你说吧。我也很好奇,刚刚你在想什么。”李世民笑看着活宝们。

崔光远道:“殿下,不是什么好听的话。”

李世民继续笑:“不好听的话我听多了,是吧魏征。”

魏征正襟危坐,目不斜视。

崔光远拗不过,只能道:“殿下有所不知,至本朝,平稳继位的太子就一个,就是高宗。本朝有一位前太子,因人构陷而死。而如今这位太子殿下这些年小心谨慎,这才活到了现在,他太难了啊。”

这会除了崔光远,其他人都看向了李世民:你起的好头!

一天之内被两次鞭尸,李世民真的有些怀疑自己了。

看着李世民神情低落,崔光远忍不住道:“殿下是万年一遇的圣君,若是没有殿下,有没有现在的大唐盛世都难说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,陛下不必自责。”

李世民叹气:幸好承乾是顺位继承,再后面,他也没法管了。

“罢了,等回去之后,教养承乾的时候我再用点心,定不让他手足相残。”

崔光远的神色又扭曲了一下立刻恢复平静,假装没什么事发生。。

就这么一瞬间的扭曲,却被李世民捕捉到了。

李世民看着崔光远强装镇定的样子,心中大感不妙,问出了他今天最后悔问的话:“你不是说高宗是平稳继位吗?”

我没说高宗是李承乾啊!崔光远真的很想扇自己一个嘴巴,干嘛把话题往这个方向引啊。

“殿下,别问了,实在不行您自己看史书吧。”崔光远真的快哭出来了。

自掌控长安后,李世民随时可以去看这个世界的史记。

但他一直没看。

一是因为没空,二是因为他自己逃避。

他知道自己玄武门政变成功,登基为帝,也从这个世界臣民的口中得知了他做的很好。

李世民觉得,这就够了,人无完人,细节还是不要追究的好。

今天众人谈到宗室,又突发马嵬坡之变,谈到当今太子,又到他的太子,几人的对话中怎么也都避不开他们李唐皇室内部的事情。

至此,李世民还没怎么想看,或者说其实有些想看了,但是依然还在逃避。

直到崔光远提到他的太子时那一瞬的扭曲,成功吊起了李世民想要看史记的内心。

“那就趁着现在,我们看一看?”

众人当然也好奇史书上时如何记载他们的,没有人提出反对。

除了一个人。

“臣反对。”魏征道。

李世民下意识皱眉:“魏征,你有什么见解?”

“观史之事,既不紧急,又不重要。殿下此刻观看史书,会影响殿下的心绪与判断。况且史书并非只有贞观一朝,后还有高宗等,殿下也要看吗?”

“那这就绝非一日之功了。虽然现在长安初定,但潼关等咽喉之地尚在叛军手中,殿下此时不专注于收复失地,而去看那些死物。”

“臣以为,这绝非明君之举。所以臣建议殿下,等到收回洛阳,天下大定,再去看史书为好。”

魏征提出好多的理由阻止李世民。

杜如晦也道:“我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,史书放在那里,不会改也不会跑。但是大唐若是崩溃了,百姓就要受苦。殿下看史书,改变不了此处大唐丝毫,所以我也建议殿下,观史一事,容后再说。”

房玄龄也出来赞同。

他们难道真的不想看史书吗?其实不然。

谁不想知道自己在后世的史书中是个什么样的评价。

但是若是李世民看了,那房玄龄看不看?

房玄龄看了,那杜如晦看不看?

杜如晦看了,那李孝恭、李靖、程咬金、尉迟恭等看不看?

那这个就是个浩大的工程。

眼下的长安可支撑不了如此浩大的工程。

而且是人就会有过错,即便他们都是唐初战功赫赫的功臣,但难保以后呢?

万一史书上记载了他们的过错,李世民现在就知道了,那么他该怎么对待他们呢?

“既如此,关于史书,等我们收复大唐河山之后,再看不迟。”李世民最终拍板。

“殿下英明!”崔光远与韦景明最先喊道。

秦王府人侧目:你们天宝人实事干啥啥不行,虚礼倒是一套一套的。

崔光远与韦景明喊完就有些尴尬:上梁不正才下梁歪嘛,歪久了有点掰不过来。不过我们已经改邪归正了!

“当然。”李世民敲了敲桌板,拉回了思维发散的众人,“马嵬坡的事情不可外传,此事易引发民心不稳,我扮皇帝就白扮了。舆情监察由韦景明负责,若是让我在军民中听到一丝的风声,我拿你是问。”

“是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